梁湲

河图《明月如霜》:月光的尽头是故乡

       逐渐步入初秋的南方小城,夜晚的空气里多了几分静谧。打开音乐软件,信息提示河图有新专辑,点进去发现只是一张之前单曲的合集。对河图的关注,也是近几年在朋友的影响下才开始的。于是,我开始一首一首点开试听。直到这首,冉语优作词,河图作曲的《明月如霜》,我开始了单曲循环模式。

       由弦乐引入,如同夜空里如丝的云朵,在清风的作用下轻轻飘动。随后钢琴旋律的接入,云似乎被清风吹散,一轮圆月挂在天上,清辉如霜。在一阵金属打击乐的衬托下,第一句歌词唱道【明月光光明月光】,旋律上扬。一句唱罢,钢琴旋律也以相同旋律重复。歌词又道【明月光光明月光】,这次的旋律略有回收,似乎想要收住一份难以抑制的情感。钢琴旋律也顺应着再次进行了复述。在两句钢琴旋律重复唱词旋律的同时,若戴上耳机,或是开足音量,能隐约听见“明月光”三个字以回声的方式重复着。

       这让我不由地展开幻想。起先我觉得故事的主角此刻或许站在空旷的山谷间,但在听到后面的歌词之后,我觉得主角或许此时身在一间租来的“家徒四壁”的茅草屋里,这间屋子所处的位置或许还比较偏僻。他站在窗边,抬头望着方才透过云层的圆月,不由大声感叹“月光啊月光”。话语伴着呵出的水雾传向了远方。没过多久,远处的山谷似乎听明白了他的感叹,“月光啊月光”这句话回荡在整个山谷之间,充斥在月光之下。听见山谷的回应,他猛然意识到刚才自己做了什么,微微低下头,控制内心奔涌而出的情绪又轻叹了一遍“月光啊月光”。许是房间里太过于空荡,他依旧听见了同样的话在他耳边回响。

       【谁知儿郎客梦里,犹是故地豆粟香】,歌者叹道。

       故事的主角,听着耳边的回声,再次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心中默默问道“你可知我昨夜梦见了什么?”,良久,他心中又自嘲般回答,“哎,你哪里知晓。昨夜梦里,我回了一次家。灶屋炊烟袅袅,我好像还闻到了母亲做饭的味道……,哎……”他不由地叹出了声。宛如当年那位李先生,也在一个清冷的秋夜,看着如霜的明月清辉,写下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

       略带着重音色的弦乐旋律在“犹是故地”之后被纯粹的钢琴旋律所取代,在整句话结束之后,一个八拍两个小节简单的钢琴旋律衔接得当,进行了顺滑的过度,为之后的叙述视角转变做了很好的铺垫。

       【书一箱,酒半觞,当年只身走南洋。独立船头猛回望,明月当头映大江。】歌者唱到此处,不再如先前开头那般感叹,唱腔平铺直叙,似乎故事里的主角陷入了回忆。干净清爽的钢琴伴奏似乎也把听众带回了当年。

       主角一人一箱半壶酒,上了去往南洋的船只。他怕自己舍不得,心中不断重复自己的理想抱负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这样才好坚定离去的信念。因为不舍,他还假装不耐烦地回应了父母的嘱咐,上船后便不再回头张望。他怕自己若是回头,便更加不舍,或许此刻便下船,不再离开。终于时辰到,船离开了码头,渐行渐远。

       若今日离去,他日何时归乡?若今日不再多看一眼家乡及亲人,他日又是何时?主角心中动容,再难抑制内心奔涌的情绪,猛地回头望去。

       船早已行远,家乡远郊的景象都难以瞧见,又哪里能看得见父母及亲人?目所能及的尽头,是天海一望无际,与挂在天上的一轮清冷明月。

       他或许哽咽,抬头怔怔看着那轮明月,压下了心中万千思绪。

       歌曲在一个小节四拍的无词钢琴旋律之后,唱词随着缓缓弦乐铺陈而入。此处加入的弦乐又将听众从回忆中拉回了当下。【中秋夜,月如霜,灯下呵手学文章。银辉照着读书堂,门外千家灯火长。】歌者的唱词仍旧是叙事般的平铺直述,但伴奏从“银辉”一句开始,随着弦乐两次渐强,彻底有了新的升华。

       主角从回忆里走了出来,是了,离开家乡的那天晚上,天上的月亮也如今夜的这般圆,夜空清爽,月光如霜。想罢,主角感到冷,才发现手指早已冻僵,他朝指尖呵了一口气,雾气包裹手指,才好不容易感到暖和了一些。他振作精神再次认真看向手边的书册。随后,画面似乎转向了俯瞰视角,城里的万家灯火与主角那间借着月光才得以明亮的茅草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民间歌谣里唱的,“一轮明月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明月光光明月光】这次歌者的感叹不再如前,随着前一句伴奏旋律的上扬,歌者的感情也随着歌里的故事有了抒发。故事里的主角心烦意乱,仅这一页纸,看了好多遍,却仍然没记入心中。他随即作罢,看着窗外万家灯火,他心中的情绪奔涌而出。歌词也从此处转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

       主角不由地又开始了回忆。他的遐思仿佛将他带回了家。他的家住在家乡城南的谢家巷,春天的时候,从书房望出去能看见满院盛开的桃花。若是秋天,能看见燕子叽叽喳喳在房梁做窝。【秋有燕子绕北梁】一句,在伴奏上,几声略微急促的架子鼓点帮助旋律走高,在情绪上迎来了这个段落的至高点。

       【一去一别六七年】一句,是情绪在顶点上的抒发。离家六七年了啊,主角站在回忆里的家乡感叹。冥冥中,他似乎听见路边有人问“你从哪里来的呀?听你的口音不是本地人。”听罢,他愣了神,心中酸楚,久久不能回应。相比之下,当年贺先生至少“乡音难改”,只是头发白了。可这位主角,却连乡音都未能留住。他呆然驻足,心叹:这里就是我家呀……

       【可知此地是我乡】的唱词在一句渐慢渐弱的旋律中逐渐收尾,但伴奏旋律随着鼓点、依托着着弦乐,在几声钢琴重音和弦中保持比较激昂的情绪,仍旧对刚才结束的这一段唱词在情感上进行延续与强调。在约莫五个八拍过后,激昂的旋律被一个八拍的简单钢琴旋律取代,最后随着一串架子鼓金属打击乐声,整首歌,或者说整个故事,进入全新的部分。

       唱词【爷典衣,娘换粮,千里托书到南洋】,乍看之下像是主角的回忆。但若仔细对比先前相同旋律的部分,如【书一箱,酒半觞】一句,以及【中秋夜,月如霜】一句,可听出这里同后一句一样伴随着弦乐开场,而【书一箱】句段则是以单纯钢琴旋律伴随而入。故此,这里叙述的应该是主角当下的故事。

       主角家境贫寒,父母若是要托人写封信,定是要当衣换粮才能凑足钱的,主角收到信之后不由地这般猜想。然而,这封信远渡重洋,经历风吹日晒雨淋才到他手上,如今纸上的墨迹早已模糊不清,哪里还能知晓父母写了什么。可即便看不清信上的内容,他也能猜到父母定是在说家里一切都好,希望他一个人在外面要好好照顾自己。随着信件而来的,或许还有父母紧衣缩食攒下的银票,可如今字迹模糊,也无法使用了。

       他抬头望天,突然泪湿眼眶,“月光啊月光,这偌大九州,何处才是我的归宿?”

       许是哭累了,他握着家书,不知何时睡了过去。恍惚之间,他好像听见了船只在水上航行,船桨有节奏地摆动,流水发出了哗哗声响。伴随着这半梦半醒间的幻听,他渐渐睡着了。这是当年从家乡港湾起航的船只,船载着他正在慢慢远行。他似乎听见耳边有人在说,“走吧,走吧,别回头了,即便回去,家乡也不是当时那样了,你哪里还融入得了呢?”梦里画面一转,他站在这间茅草屋里,在不远处依稀可见江河流淌,在江水的映照下,夜色清冷,月色如霜。

       月光啊月光,我此刻见到的这轮圆月,与这月光尽头、故乡里所见到的是同一轮吧。主角似梦非醒,在心中默默想道。既是同一轮,九州之下何处不是我乡?

       梦到此处,他醒了。他走出了茅草屋,来到江边,轻轻掬起一捧清水。以这一捧清水为证,从今往后,天涯处处为我乡。想罢,他一饮而尽。

       从【举头忽有泪千行】该句开始,旋律在渐强中逐渐上扬,从之后的【明月光光明月光】一句开始,到【夜凉如水月如霜】为止,整首歌再次开始了情感宣泄,故事进入了欲要收尾前的小高潮。伴奏旋律上更是不再婉约含蓄,在清晰有力的鼓点之下,略微厚重的弦乐贯穿了全程,钢琴旋律的几声高音起到了锦上添花、更进一步的作用。但在【月如霜】处,一个附点音符的作用下,情感进行了回收,对后续再次升华而言,颇有欲扬先抑的意味。再次开始的【明月光光明月光,白玉照出是故乡】一句,干净的钢琴旋律做了完美的画面转换。但旋律并不打算就这样以钢琴旋律平静清淡下去,而是从【清江水】一句开始,由弦乐带领,以渐强的方式开始上扬。【也慰游子苦心肠】与【饮罢往事莫思量】二句是整首歌曲最后的至高点,也是故事的主角最后的情感宣泄,更是主角坚定了要与过去告别的决心。

       【十年归老在他乡】一句,或许是主角在“往事莫思量”中做出的决定,但更有承上启下的意境。故事的视角切换至多年之后,画面中的他事业有成,有所作为,可终究没有再回过儿时的故乡。

       歌者在最后,作为整个故事的述说者,感叹【秋芜高高人不在,故地依旧逗粟香】。在唱腔上,歌者也多了几分温柔的语气,像是在述说多年过后的某个黄昏,主角的思绪又回到了儿时的故乡。齐人高的秋芜仍旧如当年那般连成草海,可他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他了。他走啊走啊,走到了谢家巷子口,隐约间,他好像又闻到了母亲做饭的香味。

       歌曲并没有在唱词结束后立即结束,在最后一个【香】字的四拍过后,仍有钢琴旋律进行一个八拍外加一个四拍的留白,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似乎也象征着这个故事不是主角一个人的境遇,而是普天万千游子共同的境遇。

       若问何处是故乡,月光尽头是故乡,清辉之下是故乡。

评论

热度(2)